導讀:原文:“科名中人,以黃為主,此正色也。黃云蓋頂,必掇大魁;黃翅入鬢,進身不遠;印堂黃色,富貴逼人:明堂素凈,明年及第。他如眼角霞鮮,決利小考;印堂垂紫,動獲小利,紅暈中分,定產佳兒;兩顴紅潤,骨肉發跡。由此推之,足見一斑矣。”
原文:“科名中人,以黃為主,此正色也。黃云蓋頂,必掇大魁;黃翅入鬢,進身不遠;印堂黃色,富貴逼人:明堂素凈,明年及第。他如眼角霞鮮,決利小考;印堂垂紫,動獲小利,紅暈中分,定產佳兒;兩顴紅潤,骨肉發跡。由此推之,足見一斑矣。”
追求科名的士人,面部氣色以黃色為佳,因為黃色是正色。若有黃色祥云環繞在他的頭頂,那么這位士子必高中狀元;若兩顴部位有狀如鳥翼之黃色直插雙鬢,那么這位士子封爵受祿之日定會為期不遠;若命宮印堂呈黃色,那么這位士子不久就會大富大貴;若明堂部位白潤而凈潔,那么這位士子明年必科考及第。其他面部氣色,如眼角部位呈紅紫二色,狀似彩霞,那么這位童子參加小考,必然能夠順利考中;命宮印堂,有一片紫色發動,向上注入山根之間,那么此人經常會獲得一些錢財之利;若兩眼下方之紅暈因被鼻梁居中分開而互不相接,那么此人必會喜得貴子;若兩顴部位紅潤光澤,那么此人的親人必然立功顯名、發家致富。由此推而廣之,足以窺見面部氣色與人的命運之間的關聯。
先天之色隨五行形相而相生相現,且終身不變,五行之色與五行形相相對應起來,金為白色,木為青色,水為黑色,土為黃色,火為赤色。這五種顏色都為正色,也就是吉祥之色。而黃色最受古代中國人的推崇,所以有黃云蓋頂,必高中狀元,黃翅入鬢,必加官晉爵,印堂黃色,定會大富大貴的說法。其次,與金對應之白色,與木對應之青色,與火對應之赤色,與水對應之黑色,都能給人帶來好運。人們常說“歡喜之情溢于言表”,即指面色是人內心的心理活動表現于外的一種無聲的語言,“人逢喜事精神爽”這種來自內心的喜悅表現在外,則會出現面龐紅潤、眼角霞鮮的現象,其實,如果我們總能以一種樂觀、積極的心態去生活、工作的話,就會有不斷的驚喜發生。
黃云蓋頂,高中狀元,黃色人鬢,加官晉爵
黃云蓋頂,高中狀元,黃色入鬢,加官晉爵。如果躋身仕途,并且能官運亨通,這可謂是古代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了,但真正能得到重用,大展其心胸抱負的又有幾人?
諸葛亮和劉備這種明主賢臣,惺惺相惜的組合不能不讓人羨慕。提起諸葛亮,人們馬上會想到“智慧”一詞,確實,他已經成為智慧的化身了。諸葛亮出生于瑯琊陽都,劉備“三顧茅廬”請他出山之后,就一直盡心盡力輔佐劉備父子興復漢室,開國建業。
諸葛亮二十七歲時,一些群雄如袁紹、袁術、公孫瓚、呂布、陶謙、張揚等人在混戰中陸續滅亡,劉表、劉璋沒有滅亡,卻沒有前途。另一些則脫穎而出,其中首推曹操,另外有孫權。對于曹、孫,諸葛亮有能力到那里謀得較好的職位,可是他不去,寧肯“不求聞達”。曹操是個大能人,精通謀略,行軍用兵,大略依照孫子兵法,因事設奇,譎敵制勝,變化如神;他割據的起點不高,論名氣和實力都無法同袁紹抗衡,最后卻是他成功了;他目光遠大,挾天子以令諸侯,屯田積谷,倉庫充實,又善于利用矛盾,分化瓦解,身處四戰之地的兗州,周圍分布著呂布、袁術等五大割據勢力,從未受到聯合的包圍,反而把對手各個擊破;官渡一仗,他以劣勢兵力,把袁紹打得望風逃竄,從此天下無敵,眼看要統一北方。也許是諸葛亮反感曹操在徐州濫殺無辜,也許是看穿曹操挾持漢獻帝、包藏不軌的野心,諸葛亮沒有投奔曹操。
江東政權久經考驗,擁有長江天險,得到一方民心,擁有大批人才,諸葛亮的兄長便在那里效力。然而諸葛亮也沒有投奔江東。晉人袁準講了一個傳聞,說諸葛亮為劉備出使江東期間,張昭建議孫權留下諸葛亮,諸葛亮不肯留,說道:“孫將軍可謂人主,不過觀察他的氣度,能重視亮而不能盡用亮,我所以不留。”史家裴松之以為,諸葛亮君臣際遇,可謂世間少有,誰能離間?連關羽都不肯背主,何況諸葛亮呢!裴松之沒有反駁孫權“不能盡用亮”。諸葛亮也許早在隆中就預料孫權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,才不肯去投奔東吳吧!還有個劉璋,割據著長江上游的益州。益州僻居西南,是四塞之地。秦嶺橫在北面,三峽鎖其東面,大雪山、夾金山阻其西面,蠻障之地阻其南面。土地肥沃,物產豐富。漢末太常劉焉來牧此州,既避世亂,又雄踞一方。劉焉死后,兒子劉璋據州自保,沒有多大的作為。
對于行將被人所滅的劉璋,諸葛亮怎能看在眼里。沒有合適的,就繼續觀察等待。他終于發現了劉備。劉備是個常敗將軍,眼下寄寓在荊州,是劉表的客軍。此人遠祖是中山靖王劉勝,到他這一代敗落了。劉備就學于名儒盧植,但不喜歡讀書,只愛狗馬、音樂、華美的衣服。天下大亂,他乘勢而起,領兵救過徐州,代理過徐州牧,又丟了徐州,投靠曹操。曹操授予他左將軍,出則同車,坐則同席,他卻密謀殺曹操,奪了曹操徐州,后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,轉而投奔曹操的對頭袁紹。袁紹失敗后,劉備在北方無處存身,南下投奔劉表。
劉備屢敗屢戰,有股硬漢子氣概,從不服輸,胸襟開闊,寬仁大度,禮賢下士,善于團結部下,部下同他結為死黨。關羽被曹操所俘,大受優待,仍然伺機離開曹操,返回處境不佳的故主身邊。僅此一端,就可見劉備的籠絡人心,能做到何等程度了。因此對士人號召力很大,為海內所畏懼,以至連曹操也對他說:“現在天下的英雄,只有你我兩人。袁紹之輩,不足掛齒。”
這可能是諸葛亮要尋找的“主”,不過要試探考察。恰好這時,劉備也產生網羅名士的強烈愿望。他在荊州寄寓多年,內心很不平靜。與此同時,以司馬徽為首的襄陽在野派也實行著精心策劃的計劃。第一步,因勢利導,由司馬徽和徐庶出面,向劉備介紹諸葛亮。漢代以薦舉取士,取士以鄉里品評為依據。士人有了良好的評語,便可身登龍門,司馬徽和徐庶因此能把鄉里的品評傳達給劉備。
劉備從新野出發,取道襄陽,奔赴隆中鄉間拜訪臥龍,不料撲了個空,主人不在家。第二次去,竟然同上次一樣,二百來里路,還是白跑一-趟。要不要去第三次?劉備認為干大事以人為本,既然是急需人才,又獲得眾人一致推薦,三次前往顯得心更誠,必能打動對方。建安十二年十月,隆冬天氣。諸葛亮住在茅草搭建的簡樸房子中,直到劉備三顧茅廬,方出面相見。眼下到了第二步,要拿出令劉備震驚的貨色。劉備見這位二十七歲的青年,長身玉立,和藹可親的面孔掩蓋不了瞳中的英氣,一看便知有見識。劉備四十七歲,海內無不敬仰,態度卻越發的謙恭。他屏退閑人,在逼人的寒氣中促膝密談,開口道:“漢室衰微,奸臣盜權,主上在外蒙難。我不量自己的德和力,打算伸張大義于天下,只是智慧淺,方法少,屢遭失敗,落到今天的地步。但志向仍沒有放棄,你認為這個大計將怎么制定?”推心置腹,一片赤誠,虛心求教。諸葛亮胸有成竹,頭一次見面,把經過通前徹后思索的東西,全盤端出來,提出轉弱為強的精彩對策。他總結群雄混戰的歷史經驗,預測未來形勢,闡明劉備統一戰爭的階段和方針。這便是聞名后世的《隆中對》,產生于草廬,也稱《草廬對》,包含豐富的戰略智慧。
在常人看來,一個能在曹操、孫權、劉表、劉璋等手握雄兵、顯赫一時的群雄那里謀到一席之地的人,偏偏看上既沒有地盤,又沒有多少兵馬的劉備,豈非將一生事業系在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?然而這正是諸葛亮之所以為諸葛亮的道理。撇開劉備反曹最堅定、以興微繼絕為己任這一層不說,去了能受重用,一展平生管樂抱負的,舍劉備其誰?劉備不以自己一介布衣、一名青年為鄙陋,三次屈尊就教,單憑這一點,就很感激的了。豈不聞“士為知己者死”顯然,諸葛亮把領導者的素質看得比實力更加重要,把未來看得比當前更重要。這是一個明智者不同常人之處的根本所在。
劉備得遇賢臣,諸葛亮得遇明君,正是有了劉備的禮賢下士,“三顧茅廬”,求賢若渴以及諸葛亮的穩坐隆中,只待明主,才會有后來君臣二人在政治舞臺上干出的轟轟烈烈的事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