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洛陽位于洛水的北岸,“處天下之中”是聯系我國古代東西南北的交通要沖。從地理形勢看,北面是邙山,南面是嵩山,東面是虎牢,西面則與秦嶺相連,是一個理想的建都之地,更是一個政治和軍事的必爭之地。第一個在洛陽建都的也是周朝。早在周滅殷之初,武王就因洛陽“處天下之中”而有意向在那里建都,但他的計劃還未實現就去世了。周公秉承武王的遺志營建洛邑,造了東西兩座新城,西面的稱王城,東面的稱成周城。只是西周最后并沒有遷都。直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驪山被殺之后,他的兒子周平王才遷都去了洛邑,史稱東周。所以東周是第一個在洛陽建都的朝代。
洛陽也是一個千年古都,先后有九個朝代在此建都,因而有“九朝古都”的美稱。洛陽與長安合稱“兩都”或“二京”,班固有《兩都賦》,張衡有《二京賦》,鋪敘了當時規模巨大的這兩個京都的景象。
洛陽位于洛水的北岸,“處天下之中”是聯系我國古代東西南北的交通要沖。從地理形勢看,北面是邙山,南面是嵩山,東面是虎牢,西面則與秦嶺相連,是一個理想的建都之地,更是一個政治和軍事的必爭之地。第一個在洛陽建都的也是周朝。早在周滅殷之初,武王就因洛陽“處天下之中”而有意向在那里建都,但他的計劃還未實現就去世了。周公秉承武王的遺志營建洛邑,造了東西兩座新城,西面的稱王城,東面的稱成周城。只是西周最后并沒有遷都。直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驪山被殺之后,他的兒子周平王才遷都去了洛邑,史稱東周。所以東周是第一個在洛陽建都的朝代。
第二個在洛陽建都的是東漢。劉邦建立漢朝之初也曾定都洛陽,后因五行犯忌(劉邦自稱赤帝之子,以火德得天下,與洛陽之水犯忌。水火不能相容,且水能克火,更為大忌),遂遷都去了長安。后來劉秀在打跑王莽建立東漢之后,才定都于洛陽。東漢的洛陽是在成周城的基礎上加以擴建而成的。新建的洛陽城在當時非常繁華。但在東漢的末年,董卓的一把火卻把這座繁華的古都燒成了一片荒涼。
曹丕當了皇帝后,又以洛陽為都,重新營建。以后的西晉、北魏也先后在這里建都。洛陽又逐漸復興了起來。
洛陽的鼎盛期是在隋唐。隋文帝雖建都長安,隋煬帝繼位后,卻一直想遷都洛陽,于是就以洛陽為東都,進行了大規模的營造,并開掘大運河疏通南北。大業二年(606)隋煬帝正式遷都洛陽。唐初曾以洛陽為行宮,唐太宗時,洛陽又成了東都,其地位與長安相等。武則天時又遷都洛陽,并改稱神都。
據說武則天的遷都,是因為她殘酷地殺害了王皇后和蕭淑妃之后,經常在宮里見到兩人的冤魂,所以心里感到害怕才遷都的。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唐為周后,又把洛陽稱為周都。直至中宗復位后,洛陽才重新被稱為東都。五代時,后梁和后唐也都在這里建都,只是時間都很短,不足二十年。梁太祖朱溫是在汴州即皇帝位的,他把汴州稱為東都,所以那時的洛陽就被稱為西都了。后晉石敬瑭一度也曾在此建都,只是時間更短(不足一年),所以人們一般不把它計算在內。否則洛陽也是十朝古都了。
洛陽的名勝古跡也非常之多。這里有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,有聞名世界的龍門石窟,有龍門石窟造像記中為人稱道的“龍門二十品”,有西晉富豪石崇的金谷園還有人稱“花中之王”的洛陽牡丹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