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“華夏”既可以指民族,也可以指地域。從民族上說古人將華夏與蠻夷對稱,以文化和族類作為區分的標準,“華夏”指的是中原諸侯國民,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,也可代指廣泛意義的漢族;從地域上說,“華夏”指華夏族所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,也就是作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流域,后來又擴展到我國的全部領土,于是成為我國的古稱。
中國和漢族的古稱,“華”的意思是“榮”,“夏”的意思是“中國之人”,即中原之人。春秋以后,又被稱為諸夏。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,在雷澤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腳印,丈量后受孕,懷胎十二年生伏羲。有人認為,這就是中國人以“華”自稱的原因。
“華夏”既可以指民族,也可以指地域。從民族上說古人將華夏與蠻夷對稱,以文化和族類作為區分的標準,“華夏”指的是中原諸侯國民,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,也可代指廣泛意義的漢族;從地域上說,“華夏”指華夏族所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,也就是作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流域,后來又擴展到我國的全部領土,于是成為我國的古稱。
“九州”原是虛指,是“全國”的意思,后來才逐漸具體化為九個大的行政區域。“州”字是個象形字,像河流環繞的高地之形,從字面上可以看出,“州”字的本意應當與行政區劃無關。古時降水豐沛,人們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上,因此“州”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。“九”字有兩種含義:一是確指,一是虛指,表示很多。既然“州”是很小的地理存在,“九”就不可能是確指,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,“九州”絕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,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(山丘)的總稱;從這個概念推而廣之,就可以引申為“全國”的代稱,相當于“天下四海”。
到后來,“九州”終于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。這九個行政區劃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,一般為《禹貢》中冀州、兗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揚州、荊州、豫州、梁州、雍州后來又有十二州說,即又增加了并州、營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