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生行中的老生扮演的是中年或者是中年以上的男性。他們的類型化特征是具有成年男子的穩重成熟、嚴肅端正,因此老生又被稱為“正生”。中國古代男子在成年之后開始蓄須,所謂須眉男子,這也是尊嚴和成熟的標志,所以舞臺上的老生都會在上唇和兩耳之間懸掛一件道具——髯口。髯者,頰須也,泛指胡須。舞臺上的髯口是生活中男性胡須的藝術化和寫意化,因此老生又名“須生”。
生行作為京劇的一個主要行當,又包括了老生、小生、武生、紅生等分支。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。《康熙字典》中對“生”的解釋是:“又先生,師之稱。諸生,弟子之稱。”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。”如果總結一下的話,被稱為“生”的男性中,年長者都是有學問、有身份、有地位的 人,年輕者也是讀書人、儒生。因此,生行的整體特點是儒雅、俊秀、端正。
生行中的老生扮演的是中年或者是中年以上的男性。他們的類型化特征是具有成年男子的穩重成熟、嚴肅端正,因此老生又被稱為“正生”。中國古代男子在成年之后開始蓄須,所謂須眉男子,這也是尊嚴和成熟的標志,所以舞臺上的老生都會在上唇和兩耳之間懸掛一件道具——髯口。髯者,頰須也,泛指胡須。舞臺上的髯口是生活中男性胡須的藝術化和寫意化,因此老生又名“須生”。老生的唱念使用演員的真實嗓音,即本嗓或大嗓,味道則以清剛醇厚、蒼勁挺拔為正。京劇老生中名家輩出,流派紛呈,如譚鑫培的譚派、余叔巖的余派、馬連良的馬派、言菊朋的言派、楊寶森的楊派、高慶奎的高派、奚嘯伯的奚派、周信芳(麒麟童)的麒派等。
“銅錘”的名稱來自于一出戲中的道具,這出戲就是《二進宮》。故事見于《香蓮帕》鼓詞,說的是明穆宗死后,太子年幼,李艷妃聽政,太師李良謀篡,定國公徐彥昭和兵部侍郎楊波初次苦諫,李妃不從;徐彥昭哭謁皇陵,楊波搬兵救國;直至李良封鎖昭陽,內外隔絕,李妃始悟其奸,徐彥昭與楊波二次進宮勸諫,李妃以國事相托,徐、楊合力除奸。這出戲前演《大保國》、中演《探皇陵》、后演《二進宮》,簡稱《大探二》,又名《龍鳳閣》。這是一出唱功繁重的戲,劇中青衣行的李艷妃、生行的楊波和凈行的徐彥昭均有大段的唱腔,非有相當實力的演員不敢唱這出戲。劇中這位定國公徐彥昭懷里始終抱著先帝所賜的一柄銅錘,可以上打君王不正,下打臣宰不忠,是劇中一個重要的道具,而徐彥昭這個角色又是最為典型的唱功花臉,所以人們就將這一類型的花臉以“銅錘花臉”代稱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