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重慶之所以叫重慶,跟從重慶出來一個皇帝有關,這位皇帝就是南宋第三任皇帝——宋光宗。他繼位185天后,將恭州(今重慶)改為重慶府。
重慶之所以叫重慶,跟從重慶出來一個皇帝有關,這位皇帝就是南宋第三任皇帝——宋光宗。他繼位185天后,將恭州(今重慶)改為重慶府。
“重慶”的“慶”字來歷
淳熙十六年八月甲午(初七),即1189年9月18日星期一,新皇帝下詔將潛藩之地(龍興之地)恭州升為府,并改名重慶,這就是重慶的來源。福垊多說一句,宋朝一般是次年改元,故而1189年稱為宋孝宗淳熙十六年。在兩宋時期,皇帝繼位一般都干兩件事:改名、改地名。而且這地名一般都跟“慶”字有關。泰寧軍節度使趙光義繼位后,是為宋太宗,改名為趙炅(jiong),龍興之地泰寧軍節度使(兗州)升級改名為襲慶府。端王趙佶稱帝后,將龍興之地端州升級改名為肇慶府。而且宋徽宗還將渝州(重慶)改名為恭州,因為僚人趙諗(shěn)同情蘇軾的文字獄境遇,而跟人發牢騷,稱天子,立年號隆興;趙佶認為“渝”有改變之意(至死不渝,就是到死也不改變),就將“渝”字改為“恭”字。而康王趙構稱帝后,將龍興之地康州升級改名為德慶府。
“重慶”的“重”字來歷
紹興三十二年九月甲午(朔,初一),即1162年10月10日星期三,宋孝宗第三子趙淳鎮洮軍節度使、開府儀同三司,進封恭王。趙惇的封地就是今天的重慶,昔日的恭州。乾道七年二月癸丑(初八,春分),即1171年3月16日星期三,立端王為皇太子太子。淳熙十六年二月壬戌(初二),即1189年2月18日星期六,趙惇繼位,史稱宋光宗。
“重慶”的“重”字,最廣泛的說法是雙重喜慶。可從端王到皇太子趙惇用了九年,從太子到天子趙惇用了十八年。說起來應該三喜啊,怎么能是雙重喜慶呢?再說,時間跨度那么大,重慶之說似乎有些牽強吧。而且趙惇繼位的同時,也沒有生皇子、公主,反倒是五個孩子(兩男三女),早卒了四個,只剩下一個趙擴。
“重慶”的“重”字,非主流的說法是兩慶之間。明朝曹學佺的《蜀中廣記》載:“重慶者,以介乎順紹二慶之間也。”</span>這種說法曾被《四川通志》、《重慶指南》所引用,但一不符合邏輯,二不符合歷史(事實)。重慶處于兩者之間,如何而用“間慶”、“中慶”尚可,重慶表達不了其位置啊。更大問題還在于,紹慶府是1228年升級改名的,順慶府是1227年升級改名的,而重慶府是1189年升級改名的。很明顯“閩中十子”之首的曹學佺在這方面犯下了低級的錯誤。
重慶的“重”字來歷探析
重慶的沿革先后是巴國、巴都郡、巴郡、巴州、楚州、渝州、恭州,然而從沿革上我們找不到“重“字的來源。福垊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,那就是宋光宗八月初七將恭州改名升級,九月初四就是萬壽節(皇帝誕辰)。那么會不會是宋光宗在萬壽節來臨之前,將恭州升級改名用以紀念稱帝和過生日呢?甚至來說,會不會皇后的生日就是八月初七這天呢?要知道皇后是宋光宗最怕的人,他會不會以修改地名來討皇后李鳳娘的歡心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