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《道德經》第四十章:反者,道之動。
李計忠大師闡釋《道德經》(十九)
山重水復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
——企業管理者如何逆向思維突破困境
《道德經》第四十章:反者,道之動。
事物發展總是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。因此管理者就必須具備一種逆向思維,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、觀察問題,前門不通走后門,就能發現事物發生的動因。當決策面對困境,如果擺脫不了固有程序或流程的干擾,不如將這個程序或流程倒轉過來,從后向前地思考問題。
古人善于運用逆向思維思考問題、解決問題。有許多案例,在今天讀來,仍能讓我們有所啟發。
歷史上被傳為佳話的司馬光砸缸救落水兒童的故事,實質上是一個運用轉換型逆向思維法的例子。小朋友落水,常規的思維模式是“救人離水”,而司馬光由于年紀小,不能通過爬進缸中救人的手段解決問題,因而他就轉換為另一手段,果斷地用石頭把缸砸破,“讓水離人”,救了小伙伴的性命。
這已經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了,但中國古代善于利用逆向思維人不只司馬光一個,下面這三個例子就是成功運用逆向思維法解決問題的案例。從案例中可以看出,逆向思維法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,而不只是“砸缸”。
巴黎有一條街,住著三個手藝高超的裁縫。可是,因為距離太近,三人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。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顧客,三個裁縫在各自門口的招牌上做文章。
一天,一個裁縫掛出“巴黎最好的裁縫”的招牌,結果吸引了許多顧客光臨。看到這種情況以后,另一個裁縫也不甘示弱,第二天,他在門口掛出了“法國最好的裁縫”的招牌,結果同樣招攬了不少顧客。第三個裁縫非常苦惱,前兩個裁縫掛出的招牌吸引了大部分的顧客,如果不能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,很可能就要成為“生意最差的裁縫”了。如果掛出“全世界最好的裁縫”的招牌,無疑會讓別人嘲笑,也會遭到同行的譏諷。到底該怎么辦?就在這時,他靈機一動,揮筆在招牌上寫了幾個字,掛了出去。
第二天,顧客紛紛涌向第三個裁縫的店鋪里,這是什么原因?原來,他在店鋪的招牌上寫的是“這條街最好的裁縫”。
普通人的思維都是線性思維,從一個角度出發,得出單向的結論,而例中第三個裁縫卻反其道而行之,別人都從“大”處人手,第三個裁縫卻從“小”處做文章,從而在競爭中處于優勝地位。第三個裁縫所運用的思維方式就是逆向思維。
逆向思維要求人們看問題不只是從一個角度、一個方向出發,而要從不同的角度,探討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多種可能性。運用逆向思維,有利于改變人們直線式的認知模式,能迅速激發人們的思維熱情,從而大大提高思維能力。作為企業家和經理人,運用逆向思維,能改變你的行為方式和管理模式,對于提高管理效能大有裨益。
在企業的決策管理上,蒙牛的牛根生以自己的實踐成功體現了老子“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”的決策魅力。逆向思維的方式絕非簡單的“倒行逆施”,而是一種以退求進、變負為正的高明決策藝術。它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并不局限于在一條直線上作逆向選擇,而是在多層次、多視角下進行反觀,從而對領導者提出更高的實踐要求。逆向思維的決策藝術要求領導者決策時,以銳利的目光、敏捷的思維去看問題、捕捉商機,對事物進行逆向的創造性思考,從現實趨勢中開拓出嶄新的思路。別人想著怎樣造車,你卻想著怎樣搭個順風車;別人想著此路不通,你卻能看到修路正好是有利可圖;別人想著怎么往籃子里裝菜,你卻想著怎么賣籃子……
思路決定出路。有了新的與眾不同的思路,就有了企業的廣闊前景。雖然說反其道而行之有悖于常理,需要領導者有過人的膽識,但只要你用心去揣摩市場就會有好的業績。